第594章 :乌托邦大酒店
7月15号
汽车超级工厂的大部分区域,空调系统终于开始运转了,驱散了所有闷热。
再也不用一边干活,一百年闻闻腋下:孜然的味道有的呢~
经历了初期的布局,工厂的筹备也渐渐朝着精细化的方...
赖磊回到办公室时,已是深夜。他轻轻合上手中的技术方案,目光落在桌上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。那是他重生前的笔记,里面记录着无数未来的技术方向和制造思路。如今,这些曾经的“幻想”,正一步步变成现实。
他没有急着翻看笔记本,而是靠在椅背上,闭上眼睛,脑海中浮现出研究院过去几个月的点点滴滴。
从9000吨压铸机试制成功,到法兰克福展会上的惊艳亮相;从技术输出的争议,到“高端制造技术研究中心”的挂牌成立……每一步,都走得不轻松,但也走得坚定。
“赖总,您还没回去?”助理小林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一杯热茶。
“嗯。”赖磊睁开眼,接过茶杯,“你也加班?”
“是啊,最近事情太多,大家都主动留下来了。”小林笑了笑,“听说明天上午有个新项目评审会,许总让我把资料整理好。”
赖磊点点头:“辛苦了。”
“不辛苦。”小林顿了顿,语气认真,“赖总,我有时候在想,我们做的事情,真的能改变什么吗?”
赖磊看着他,眼中闪过一丝温和的笑意:“你觉得呢?”
小林沉思片刻,缓缓道:“我觉得……我们在创造一个未来。”
赖磊轻轻点头:“是的。我们不是在复制别人,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。”
……
次日一早,研究院会议室内,气氛严肃而紧张。
“赖总,这个‘一体化智能压铸系统’的项目,预算超出了预期。”财务部的李主任皱眉道,“而且,技术整合的难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。”
赖磊坐在主位,神情平静:“我知道。但这是我们必须迈出的一步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李主任还想说什么,却被许学军打断。
“老李,你听赖总说完。”
赖磊环视一圈,缓缓开口:“我们不能再停留在单一设备的输出上。未来,汽车制造的趋势是模块化、智能化、一体化。我们要做的,是打造一整套完整的制造系统,让客户拿到的不只是机器,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。”
“可是……这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。”技术部的王工皱眉,“而且,我们现有的团队,恐怕难以支撑这么大的项目。”
“所以我打算引进外部资源。”赖磊目光坚定,“我已经和清华、哈工大那边沟通,他们会派出一个联合技术团队,协助我们进行系统整合。”
“清华?”众人一惊。
“是的。”赖磊点头,“不只是清华,北航、中科院材料所,也会参与进来。这不是研究院一家的事,而是整个中国高端制造的一次跃迁。”
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。
“赖总……”许学军低声道,“你这是要打造一个‘制造生态’。”
“没错。”赖磊嘴角微扬,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一台机器,而是一个体系。一个属于中国制造的高端制造体系。”
……
接下来的几个月,研究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运转。
技术团队日夜攻关,不断优化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;自动化团队与德国合作方紧密协作,开发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;材料研究所则与中科院合作,研发更高性能的特种合金材料。
而赖磊本人,则亲自带队,深入一线,与工程师们并肩作战。
“赖总,您已经三天没休息了。”武茗递来一杯咖啡,语气中带着担忧。
“没事。”赖磊接过咖啡,笑道,“我记得你以前说过,技术是人类双手与智慧的结晶。现在,我们正在用双手,创造属于我们的结晶。”
武茗沉默片刻,点头道:“是的。但您也得注意身体。”
“放心。”赖磊轻声道,“等系统上线那天,我一定好好休息。”
……
半年后,一体化智能压铸系统正式上线。
在研究院的测试车间里,一台全新的9000吨压铸机与智能控制系统无缝连接,机械臂精准地将模具安装到位,整套流程完全由AI调度,误差控制在0.001毫米以内。
“温度稳定,压力正常,模具闭合精度达标。”检测员的声音再次响起,这次,却多了一份自豪。
“这意味着什么?”许学军站在赖磊身旁,低声问道。
“意味着,我们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端制造体系。”赖磊目光深沉,“从设计到制造,从材料到工艺,从设备到系统,我们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可控。”
许学军深吸一口气,重重点头:“赖总,我们真的做到了。”
……
系统上线后,研究院迎来了一波新的高潮。
来自全球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不仅有汽车厂商,还有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客户。
而赖磊,也再次踏上国际舞台。
这一次,他站在日内瓦的世界工业技术峰会上,面对来自全球的专家和企业代表,发表了主题演讲。
“技术不是壁垒,而是桥梁。”他站在讲台上,语气坚定,“中国制造,不是廉价的代名词,而是创新与品质的代名词。我们愿意与全球伙伴分享我们的技术,但前提是??我们要共同推动人类制造的进步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
……
回国后,赖磊没有停歇,而是立刻投入了下一个项目。
“赖总,您不累吗?”小林忍不住问。
“累。”赖磊笑了笑,“但我知道,只要我们继续前行,未来就会更加清晰。”
夜色中,研究院灯火通明,机器轰鸣。
赖磊站在车间门口,望着那台正在运行的压铸机,心中无比平静。
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但他也清楚,只要方向是对的,哪怕再难,也要走下去。
“技术,从来不是终点。”他低声自语,“而是起点。”
而他,才刚刚开始。
赖磊站在研究院的天台,望着远处的生产线,心中却并不轻松。一体化智能压铸系统虽然成功上线,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“赖总。”许学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“刚才工信部那边来了电话,他们希望我们尽快提交一份关于‘高端制造技术输出标准’的草案。”
赖磊微微一笑:“看来,国家也开始重视技术输出的战略价值了。”
“是啊。”许学军点头,“不过,这个标准怎么定?我们之前可没做过这种事。”
赖磊沉思片刻,缓缓道: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简单地把技术卖出去,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,让技术输出可控、可复制、可发展。”
“你的意思是……我们要制定一个技术输出的‘中国标准’?”许学军眼中闪过一丝光芒。
“没错。”赖磊目光坚定,“我们要让‘中国制造’成为全球高端制造的新标准。”
……
接下来的几周,研究院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技术标准研究小组,由赖磊亲自牵头,联合清华、哈工大、中科院等单位,开始起草这份草案。
“我们不能只考虑技术本身。”赖磊在会议上强调,“还要考虑知识产权、技术安全、合作模式、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。”
“赖总说得对。”武茗点头,“如果我们只是输出技术,而不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,那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。”
“所以,我们的标准,必须具备两个核心:一是可控性,二是可持续性。”赖磊目光扫过众人,“我们要让技术输出,成为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,而不是单方面的技术流失。”
会议室内,众人纷纷点头。
……
草案初稿完成后,赖磊亲自前往北京,向工信部汇报。
“你们的想法很大胆。”万部长听完汇报后,若有所思,“但也很现实。国家需要这样的战略思维。”
“谢谢部长认可。”赖磊微笑,“我们希望,这个标准不仅能指导我们自己,也能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基础。”
万部长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好,我会安排相关部门配合你们。不过,你们得注意一点??技术输出,不能只靠我们自己,还需要企业的参与。”
“我们已经联系了几家重点企业。”赖磊答道,“包括比亚迪、吉利、宁德时代,他们都表示愿意参与。”
“很好。”万部长满意地点头,“记住,技术输出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中国制造,真正走向世界。”
……
与此同时,研究院的订单依旧源源不断。
“赖总,产能已经接近极限。”许学军拿着报表走进办公室,“现在排队的客户,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。”
赖磊翻看着报表,眉头微皱:“我们的生产线,是不是该升级了?”
“你是说……智能制造工厂?”许学军一愣。
“没错。”赖磊点头,“我们不能只靠人工和传统设备。要真正实现高端制造,必须拥抱智能化。”
“可智能制造工厂的投入可不小。”许学军皱眉,“而且,我们还得考虑供应链的问题。”
“我已经和华为那边谈过。”赖磊淡淡一笑,“他们愿意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,帮我们实现设备互联、数据驱动。”
“华为?”许学军眼睛一亮,“那我们的自动化水平,岂不是能提升一大截?”
“没错。”赖磊目光深邃,“我们要做的,不只是制造一台机器,而是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生态。”
……
几天后,研究院正式启动“智能制造工厂”项目。
赖磊亲自带队,深入一线,与工程师们一起研究自动化流程、优化生产布局。
“赖总,您真的要亲自下车间?”助理小林有些惊讶。
“当然。”赖磊笑了笑,“技术不是纸上谈兵,是靠双手去打磨的。”
……
时间悄然流逝,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进展顺利。
而在国际上,研究院的技术输出标准草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“赖先生,这是德国汽车协会的回信。”助理递来一份文件。
赖磊接过,快速浏览后,嘴角微扬:“他们愿意参考我们的标准,作为欧洲高端制造联盟的参考模板。”
“这意味着什么?”许学军问。
“意味着,中国制造,正在被世界认可。”赖磊语气平静,“而我们,也正在成为全球高端制造的引领者。”
……
夜色中,研究院灯火通明,机器轰鸣。
赖磊站在车间门口,望着那台正在运行的压铸机,心中无比平静。
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但他也清楚,只要方向是对的,哪怕再难,也要走下去。
“技术,从来不是终点。”他低声自语,“而是起点。”
而他,才刚刚开始。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
dingdian32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