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9 回:宫廷新主立,政策大调整 四
第19回:宫廷新主立,政策大调整四(第1/2页)
丝绸,不仅是大唐百姓的重要生计来源,更是大唐与各国交往的重要纽带。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,大唐的丝绸备受各国青睐。它以其精美的工艺、细腻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,成为了各国贵族竞相追逐的奢侈品。无论是西域的楼兰、龟兹,还是中亚的撒马尔罕、布哈拉,乃至更远的欧洲罗马,大唐的丝绸都成为了时尚与身份的象征。各国的商队,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、香料药材等珍贵物品,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,只为换取那珍贵的丝绸。
李柷又想起了曾经在朝堂上听到的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的汇报。据汇报,每年通过丝绸之路出口的丝绸数量达到了惊人的数百万匹,为大唐带来了巨额的财富。这些财富,不仅充实了国库,还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。同时,丝绸贸易也加强了大唐与各国的文化交流,使得大唐的文化、艺术、科技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,提升了大唐的国际影响力。
近年来,由于战乱频繁,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。商队在途中时常遭遇强盗的袭击,货物被抢,人员伤亡惨重。这使得许多商人望而却步,丝绸之路的贸易量大幅下降。同时,国内的丝绸生产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、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。蚕桑养殖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,产量不稳定,导致丝绸价格波动较大。而一些传统的丝绸织造技术,也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,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丝绸的需求。
李柷深知,要想振兴大唐的丝绸产业,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。他必须加强对丝绸之路的保护,确保商队的安全;鼓励国内的丝绸生产,提高丝绸的产量和质量;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往来,拓展丝绸的市场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大唐的丝绸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,为大唐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想到这里,李柷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。他拿起毛笔,在奏章上写下了自己的批示:“丝绸乃我大唐之瑰宝,关乎国计民生。朕意大力扶持丝绸产业,望诸臣工齐心协力,共商良策,务必使我大唐丝绸再次享誉天下!”写罢,他将奏章递给了身旁的太监,吩咐道:“即刻将此奏章下发各部,令其尽快商议具体措施,呈朕审阅。”太监接过奏章,恭敬地退下。
李柷靠在龙椅上,微微闭上眼睛,心中默默祈祷着。他期待着,在自己的努力下,大唐的丝绸产业能够迎来新的辉煌,大唐的江山能够更加稳固,百姓们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。而此时,长安的街头巷尾,百姓们也在热议着新帝的丝绸政策。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,期待着新帝能够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李柷在紫宸殿召开朝会,专门讨论丝绸产业相关事宜。殿内气氛热烈,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。李柷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扫视着下方的大臣们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诸位爱卿,丝绸产业乃我大唐经济之命脉,外交之重器。如今朕欲大力扶持,然旧有的政策弊端重重,阻碍颇多。今日朝会,便是要与诸位爱卿一同探讨,如何革除旧弊,振兴丝绸产业。”
话音刚落,户部尚书钱穆之向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旧制之中,贸易限制一项,对丝绸产业发展影响极大。我大唐丝绸品质上乘,本应畅销海外,然旧规却对丝绸出口数量、交易对象等多有限制,致使诸多商机白白流失。”他微微皱眉,脸上满是忧虑之色,回想起之前与丝绸商人们交谈时,他们对贸易限制的抱怨和无奈,心中不禁感慨万千。
李柷微微点头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钱穆之清了清嗓子,接着说道:“就拿与大食国的贸易来说,大食国对我大唐丝绸极为喜爱,需求甚巨。但按照旧制,每年出口至大食国的丝绸数量不得超过五千匹。这使得许多大食国的商人求购无门,而我大唐的丝绸商人们也失去了大量的利润。长此以往,不仅影响我大唐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,也会阻碍丝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”他的声音洪亮,话语中充满了对现状的担忧和对改革的迫切期望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19回:宫廷新主立,政策大调整四(第2/2页)
这时,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从队列中走出,此人乃是礼部侍郎郑文渊。他恭敬地向李柷行了一礼,说道:“陛下,除了贸易限制,税收过重也是一大问题。如今,丝绸商人不仅要缴纳高额的商税,在丝绸运输过程中,还需向各地关卡缴纳名目繁多的过路费。这使得丝绸的成本大幅增加,商人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许多小商人不堪重负,纷纷退出市场,这对丝绸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。”郑文渊的脸上带着几分无奈,他深知税收问题已经成为了丝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,若不加以解决,将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沉重的打击。
李柷听后,脸色变得更加凝重。他轻轻敲打着龙案,陷入了沉思。片刻后,他抬起头,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二位爱卿所言极是。贸易限制和税收过重,确实是旧制的两大弊端。若不加以改革,丝绸产业难以振兴,我大唐的经济和外交也将受到影响。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,仿佛已经下定了改革的决心。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不语的宰相杨涉开口了:“陛下,改革丝绸政策,势在必行。但此事关乎国计民生,牵扯众多利益集团,切不可操之过急。臣建议,先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组,深入民间和丝绸行业,了解实际情况,收集各方意见。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,制定出详细的改革方案,逐步推行。这样既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,又能避免引发社会动荡。”杨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老谋深算的智慧。作为宰相,他深知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,必须谨慎行事,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。
李柷听后,微微点头,对杨涉的建议表示赞同。他说道:“宰相所言甚是。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,谨慎行事。朕决定,由户部尚书钱穆之、礼部侍郎郑文渊牵头,成立丝绸政策改革调查组。务必深入了解丝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,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。”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仿佛在向众人宣告,他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。
钱穆之和郑文渊连忙跪地谢恩,表示定当竭尽全力,完成陛下交付的任务。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改革,愿意为丝绸产业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,充满了希望和期待。
在长安城内的一家丝绸店铺里,老板赵福贵正满脸愁容地坐在柜台后面,唉声叹气。他的店铺里,摆放着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,但却鲜有人问津。一旁的伙计小李走过来,关切地问道:“老板,您这是怎么了?最近生意不好,您也别太发愁了。”
赵福贵苦笑着摇了摇头,说道:“小李啊,你不懂。这生意不好,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。如今这丝绸政策,对我们这些小商人太不利了。贸易限制多,税收又重,我们的丝绸根本卖不出去,成本都收不回来。再这样下去,这店铺恐怕都要撑不下去了。”他的脸上满是无奈和绝望,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。
小李听后,也不禁皱起了眉头。他说道:“老板,听说新帝登基后,有意改革丝绸政策。说不定,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转机呢。”赵福贵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,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。他说道:“希望如此吧。不过,这改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。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,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肯定会百般阻挠。我们这些小商人,也只能听天由命了。”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无助,仿佛已经对改革失去了信心。
然而,就在赵福贵和小李交谈之际,长安街头已经传遍了新帝欲改革丝绸政策的消息。百姓们纷纷议论纷纷,对未来充满了期待。他们希望新帝的改革能够真正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百姓带来福祉,让大唐的丝绸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
dingdian32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