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[切换至繁体版]

返回

关灯 护眼:开 字号:中

第31章 转机这不就来了吗
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    第31章转机这不就来了吗(第1/2页)
    第31章转机这不就来了吗
    这个年代,大多数医院都还没有细分科室,自然也还没有急诊科的概念。
    西源县医院已经初步划分几个科室,这都属于运气好,摊上了刘琦这么一个有魄力也有能力的领导。
    张乡科是县医院能力靠前的医生,遇到急病或者疑难杂症,都是最先被使唤的那一拨。
    他被护士拉着出急诊去了,李易民没去凑热闹,溜达着上楼,本来准备去刘琦那里混混时间,结果大门紧闭,一问才得知,叫张乡科的就是刘琦。
    刘琦虽然只是县医院的副院长,但是医术在整个西源市都属于头把交椅,能让刘琦忍不住找帮手的病患,倒是勾起了李易民心头的一点儿好奇。
    “要不,看看去?”
    李易民一边下楼,一边自己跟自己玩角色扮演。
    “看啥看,老老实实当你的赤脚医生,露得越多,将来你的事也就越多。你不想当咸鱼了?”
    “当咸鱼也不妨碍去看一眼嘛,疑难杂症呢。”
    每个职业都有职业病,就跟赌客见了麻将就忍不住要摸个花色一样,医生当得久了,遇上疑难杂症就想上手断一断。
    “屁的疑难杂症,你也不看看这是啥年代,这个年代的疑难杂症,对你来说难吗?”
    李易民想了想,好像还真是这么一回事,不说他前一世亲手经历过的那些病例,就是他学习的时候分析过的那些病例,也是海量的。
    这个年代许多囿于医疗环境的限制,而被称为所谓的那些疑难杂症,在他看来还真都不稀奇。
    县医院的地板是光可鉴人的水泥地,墙上刷了白色涂料,走廊里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,比起后世的环境确实是差远了。
    李易民的心里也莫名地有股烦躁,偏他自己鼓捣出来的两个小人儿还在脑海里激烈辩论,
    “就去看一眼,不插手,就当看个稀奇。”好奇的那个小人儿更像是个医生。
    另一个小人儿才是重生的那条咸鱼,“你自己信这话么?吴阿蒙、那些中毒的知青、朱菡萏,还有那么多的社员,哪次你也说就看看,然后让他们去卫生院或者县医院,可哪次你也没说到做到啊!
    听话,咱就安安心心当咱的咸鱼,好不?”
    李易民摸摸下巴,自说自话地道:“真最后一次,一定只看看,绝对不插手。”
    李易民转身朝楼下走去,脚步不自主地加快了几分。
    职业病这东西,比烟瘾还难戒。
    大门诊里围着,有医护人员,也有病患家属。
    透过木门上门的半透明玻璃,李易民能看到刘琦和张乡科正围在病床前,还有另外两个白大褂,几人情都十分凝重。
    “什么情况?”
    恰有个护士路过,李易民随口问道。
    “习惯性高烧,四十度,降下来又上去,断断续续半年了。今天特别严重,烧昏厥了都。”
    护士言简意赅地解释完,就好奇地在李易民脸上打量,“易民大夫吧,你怎么不进去看?”
    说着,也不等李易民拒绝,护士已经推开木门喊道:“院长,易民大夫来了。”
    李易民神情僵了一下,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进了大门诊房。
    病床上躺着一位四十岁上下的汉子,面色潮红,汗珠不断从额头渗出,护士正在一旁不停地为他擦汗。
    刘琦和张乡科只是简单地和李易民打了个招呼,就继续讨论。
    张乡科说道:“肝区有明显的叩击痛感,应该是肝脏问题。”
    刘琦皱眉:“但黄疸不明显,肝功能检查也只是轻度异常,不像肝炎。”
    “做个穿刺吧。”张乡科提议。
    刘琦摇头:“风险太大,万一有感染,穿刺可能导致扩散。”
    这年头医生给患者开检查项目都很谨慎,一是因为条件有限,二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省医疗资源。
    在刘琦张乡科以及其他医生讨论的时候,李易民随手翻了翻旁边病人的病例,长达半年反复性的高烧,一直是当做肺部炎症在进行处理。
    起初的时候也能见到效果,但是两个月以后,患者自己都不上心了,反正硬扛也能扛过去。
    一直到昨天晚上又开始发烧,这才又送到医院里来的。
    还是张乡科查体的时候注意到了反复按压患者肝脏部位,会引起疼痛反应。
    但是肝脏区的病变,会引起发烧吗?
    这是县医院的医生讨论的主要问题,除了张乡科以外,其他医生都还是在肺部寻找病因。
    “病人是做什么的?”
    眼见一群医生讨论无果,李易民小声问旁边的护士。
    一个年轻女子擦着眼泪回答:“我爹是护林员,在西山自然保护区工作。”
    “最近有没有受过伤?或者吃过什么特别的东西?”
    女子摇头:“没听说受伤,吃的东西也都是家常便饭。”
    李易民注意到病人的手指有些肿胀,指甲缝里似乎有某种细微的残留物。他下意识地往前凑了凑,想看得更清楚些。
    就在这时,病人突然剧烈抽搐起来,监测仪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。
    “血压下降!”
    “快,肾上腺素0.5毫克静推!”刘琦立即下令。
    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,药液被推注进病人的静脉。几分钟后,病人的情况稍微稳定下来。
    “保护区有食堂,但我爹经常自己开小灶。他...”王小花突然迟疑了一下。
    “他什么?”李易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犹豫。
    “没什么,就是普通饭菜。”王小花眼神闪烁。
    李易民没有追问,但心里已经有了计较。他转向刘琦:“刘院长,我能看看血检报告吗?”
    刘琦让人取来化验单。李易民仔细查看,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略有升高,但不明显。这让他有些困惑,如果是寄生虫感染,通常嗜酸性粒细胞会显著增高。
    “超声检查做了吗?”
    “做了,肝脏有少量低回声区,但不典型。”张乡科递过超声报告。
    李易民看着报告,眉头越皱越紧。症状像是感染,但感染指标不典型;像是寄生虫,但嗜酸细胞不高;肝脏受影响,但又不是典型肝炎表现。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31章转机这不就来了吗(第2/2页)
    “病人最近有没有接触过动物?特别是蛇类?”李易民突然问道。
    王小花明显愣了一下:“您...您怎么知道?我爹半个月前抓过一条蛇,还...”她突然停住,似乎意识到说漏了嘴。
    “还吃了蛇肉,是吗?”李易民追问。
    王小花低下头,小声说:“我爹说蛇肉大补,那天他和几个同事确实抓了条蛇炖汤喝了。但这和生病有关系吗?其他人都没事啊。”
    李易民眼睛一亮:“是不是有人建议不要吃,说那蛇可能不干净?”
    “您真是神了!”王小花惊讶地说,“当时保护区新来的小赵是说别吃,说那蛇颜色太艳,可能有问题。但我爹笑他太谨慎...”
    李易民转向刘琦和刘乡科:“我怀疑是蛇源性寄生虫感染。某些特殊寄生虫的幼虫可能通过蛇肉进入人体,最终在肝脏定居发育。”
    “但嗜酸细胞不高啊?”张乡科提出疑问。
    “不是所有寄生虫感染都会导致嗜酸细胞显著升高,特别是当寄生虫位于组织内而非血液中时。”李易民解释道,“而且这种间歇性高热很符合某些寄生虫的生活周期特征。”
    刘琦若有所思:“那我们该怎么确诊?县医院的条件...”
    “可以做诊断性驱虫治疗。”李易民说,“如果高热在用药后缓解,就能反向证明是寄生虫感染。”
    “用什么药?”
    李易民想了想:“吡喹酮应该有效,但县医院有这种药吗?”
    刘琦摇头:“市里才可能有。我马上联系市医院问问。”
    就在刘琦派人去联系市医院时,李易民又多问了一句:“那条蛇长什么样,还记得吗?”
    王小花努力回忆:“我爹说是什么...红纹蛇?身上有红色环状花纹,头是三角形的。”
    李易民心里一沉。他知道这种蛇,在前世的医学文献中见过相关案例。这种蛇是一种罕见寄生虫的中间宿主,那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是猛禽,但人类误食后,幼虫会在人体内移行,最终在肝脏形成包裹,引起间歇性高热和肝损伤。
    “尽快用药,这种寄生虫如果形成完整包裹,就很难清除了。”李易民严肃地说。
    刘琦那边很快得到回复,市医院有吡喹酮,但需要派人去取。县医院立即安排了车辆前往市里。
    在等待药物期间,李易民协助县医院对病人进行支持治疗。高热时物理降温,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保护肝功能。病人的情况暂时稳定,但每次高热发作都更加剧烈。
    两个小时后,药物终于送到。在给病人服用吡喹酮后,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结果。
    令人惊喜的是,仅仅过了三小时,病人的体温就开始下降,并逐渐稳定在37.5度左右。到第二天清晨,高热再也没有复发。
    “神了!李医生,你是怎么想到是寄生虫感染的?”早晨查房时,刘琦忍不住问道。
    李易民笑了笑:“多方面线索综合。病人是护林员,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多;指甲缝里有细微的鳞片样物质,可能是处理过蛇类;最重要的是那种间歇性高热模式,很符合某些寄生虫的生命周期。”
    张乡科由衷赞叹:“李医生这观察力和经验,不在医院工作真是可惜了。”
    就在这时,唐彬林急匆匆地走进医院,四处张望找到李易民后,快步走了过来。
    “李医生,可找到你了!”唐彬林气喘吁吁地说。
    “怎么了?这么着急?”李易民问道。
    “是次仁西堆大叔的事。”唐彬林压低声音,“我跟他谈了手术的事情,他很犹豫。”
    “为什么?担心费用问题?不是说县医院可以减免部分吗?”
    唐彬林摇头:“不只是钱的问题。次仁西堆大叔说...他说如果他手术失败走了,就没人照顾保护区的那群金丝猴了。”
    “金丝猴?”李易民疑惑地问。
    唐彬林叹了口气:“次仁西堆大叔不只是个老兵,他还是红原自然保护区的荣誉护林员,十几年来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一群濒危的金丝猴。他说那群猴子认识他,只接受他的投喂和观察。如果他死了,猴子们可能会挨饿,或者被偷猎者盯上。”
    李易民沉默了。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,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。
    “次仁西堆大叔还说什么了?”
    “他说自己活得够本了,在越南战场上捡回一条命已经是赚了。现在只想用余生守护那些珍贵的生命。”唐彬林语气沉重,“李医生,你得去劝劝他。只有你能说服他接受手术。”
    李易民思考片刻,点点头:“好,我去见见他。这样的英雄,不应该这样放弃生命。”
    在去往次仁西堆家的路上,唐彬林向李易民讲述了更多关于这位老人的故事。
    次仁西堆是藏族人,年轻时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,在一次侦查任务中身负重伤,被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战后回到家乡,发现曾经的林场变成了自然保护区,便开始自发守护这片土地。
    “大叔特别低调,从不跟人讲自己的战争经历。这些还是保护区管理局的人告诉我的。”唐彬林说,“他独自一人住在保护区边缘的小屋里,每天巡山数十里,防止盗猎行为。那群金丝猴就是他在一次巡山中发现的,当时只有七八只,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只了。”
    “他没有家人吗?”李易民问。
    “有个女儿,远嫁他乡,很少回来。老伴多年前就去世了。”唐彬林叹了口气,“所以那些金丝猴就像他的家人一样。”
    到达次仁西堆的家时,老人正在院子里修补什么工具。见到李易民和唐彬林,他并不意外,只是淡淡地笑了笑。
    “唐干部又来了?还带了医生朋友?”次仁西堆的声音沙哑但有力。
    李易民仔细观察老人。虽然面色不佳,但腰板挺直,眼神坚定,仍保持着军人的风范。院子里整洁有序,各种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。
    “大叔,这是李易民医生,医术很高明。您的手术...”唐彬林开门见山。
    次仁西堆抬手打断他:“唐干部,你的好意我心领了。但我这把老骨头,经不起折腾了。生死有命,我能活到今天已经知足。”
    李易民上前一步:“大叔,我听说了您和金丝猴的故事。正因为如此,您更应该接受手术。”
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
dingdian32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验证码: 提交关闭